稻梦乡愁馆
发表于:2019-03-22 作者:徐进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稻梦乡愁馆

 

本馆以“稻谷”为主题,以“稻作”、“稻趣”、“稻味”、“稻梦”为展示重点,全方位演绎新时代农耕乡愁,使民众全面了解各区域稻业过程、直观感受传统稻作文明,了解各区域稻米在“耕耘、收获、琢磨、调和”中蕴含的民俗文化与智慧传承。

稻作--稻米简史:包括源起华夏、故乡稻田和稻家讲坛3部分,向游客展示中国水稻种植、历史、文化的演变,以及传播与科技。

稻趣--稻趣工坊:展示了传统且颇具地方特色的稻米脱粒、储存、加工方法场景。结合展墙介绍各种传统农具,让游客看到乡愁(传统收获场景),体验到乡愁(农具体验),还能学习到知识。

稻味--家乡味稻以体验各种稻制地方食品为媒介,介绍了伴随着中国的饮食文化发展,地域、环境与文化的不同,造就了中国不同地区的稻米食品,以及特色民俗。

稻梦--稻梦乡愁:通过各色稻展示、稻相关艺术,展示稻米不仅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,还有文化传承,艺术追求、精神寄托等功能,突显稻米的重要性。

进入展馆后,序厅的右手边展示了河姆渡原始人稻作与生活的场景,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余姚市,距今约7000年,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水稻栽培起源地。当时浙江遍布湿地和沼泽,生存环境恶劣,有巢氏发明了干栏式建筑,先民用刀耕火种的方式开垦出稻田,并收获储存,稻作文明自此繁衍并传播到中国南部、东南亚、日本、韩国等地,干栏式建筑也随着稻作民族的迁徙衍生出高脚楼、吊脚楼、竹楼等。同时左手边的展台展示了稻谷由来的传说,有传说谷穗是在周朝由仙人骑着羊带来的,“五羊衔谷,萃于楚庭”,就在现在的广州,所以广州又被称为羊城,穗城。而在我国西南有传说稻谷是由神鸟从天上带下来的,广西地区现在还流传着在六月六祭祀神鸟娅王的传统。

稻梦乡愁馆的南部,以大面积的稻田景观展示了我国多元化的稻田景观,悠久的稻作历史、广阔的稻作地域、多样的生态环境,形成了我国丰富而多样的稻作文化,衍生出各种各样的特色民俗,熟悉的稻田景观总能唤起心里那一份故乡记忆。

转过来是已有千年稻作传统的长江中下游地区,历来这里被称为鱼米之乡,可是千年前,这里是一片泽国,水患频发,环境恶劣,春秋时,人们在这里筑堤防治洼地水患,向湖争地,堤内开垦成农田,慢慢形成规模化、棋盘化的圩田稻作系统,这里的稻田像江南的小姑娘一样抚媚而又动人,倒映着江南清秀的身影,这里的人们勤劳聪慧,在圩田的基础上衍生出堤上种桑养蚕,圩内蚕沙养鱼、种植莲藕,圩田种稻,田里养鱼、养蟹的循环经济综合种养模式,才形成了现在人们印象中富饶美丽的形象。

垛田是另一种水泽治理模式,主要分布在江苏兴化,先民在沼泽高地之处垒土成垛,渐而形成一块块垛田,垛上种稻,四面环水,垛与垛之间各不相连,形同海上小岛。因为垛田较高,汲水不便,水利灌溉就成了重中之重,在这里有利用风力的斜卧式风车,还有利用人力或畜力的龙骨翻车,穿行其中,闻其芬芳,观其辛劳,亲近自然,可以感受到婀娜的水乡稻田乡愁。

梯田景观壮美神奇,联合国粮农组织评定的我国农田景观类农业文化遗产中,非遗稻田有7个,占7/8,包括云南红河哈尼梯田、广西桂林龙脊梯田、湖南娄底紫鹃界梯田、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等,这里也聚集着我国最多的少数民族,也生存着世界上最早的稻作民族(壮族、侗族、傣族、布依族、哈尼族等),神奇而瑰丽的少数民族文化与稻作文化碰撞出了最灿烂的火花。

祭祀是南方少数民族稻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每到农时,就要敲响铜鼓礼器,祈祷丰年,铜鼓中心依次往外分别是太阳纹、云雷纹、青蛙雕塑,这也与稻作的太阳、水源、驱病害等要素息息相关。明人汪广洋在《岭南杂咏》诗中写道:“村团社日喜晴和,铜鼓齐敲唱海歌。都到一年生计足,五收蚕茧两收禾。

壮族人认为掌管风雨的不是龙王,而是青蛙,每年新春,壮乡村寨都举行一次隆重热烈的蚂拐节,期间要由寨中族老敲响铜鼓祈求年年风调雨顺,岁岁五谷丰登,四季人畜兴旺。

展馆的西侧展示了我国现代稻作科学一代又一代的稻业工作者。

丁颖是“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”,他将我国栽培稻进行系统分类为四大类型:1、籼亚种和粳亚种2、晚稻和早稻 3、水稻和陆稻 4、粘稻和糯稻。

黄耀祥,中国半矮秆水稻之父,20世纪70年代育出世界第一个矮杆籼稻良种,提高水稻抗倒伏能力,增产30%,在近50年水稻种子研究中,共研究培育出60多个优良品种,由此衍生113个品种,引发人类水稻史上第一次绿色革命。

袁隆平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世界杂交水稻之父,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,他的研究成果将水稻的产量又提高了20%解决了全中国乃至全人类吃饭问题,年近90依旧奋战在第一线,最近又在“海水稻”培育方面取得突破,他说还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,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,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和敬仰。

这里摆放着水稻栽培过程中,耕耘、布秧、灌溉、收获、晾晒、脱壳、入仓过程中所用到的传统器具,其中很多老物件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,都是我们从南方的农村地区收集而来,你们有没有使用这些器具的记忆呢。

左手边墙上展示了稻作过程中使用的一些传统农具,右手边可是用的桔槔(杠杆原理)、翻车,运稻用的鸡公车,脱粒用的打稻桶、晾晒用的耥板、晒垫,脱壳用的手砻、石舂、碾米槽,这些都是可以体验的。另外古时买米用什么来量呢,这边也展示了量器,一斗米大概是6千克,一斛米大概是30千克,“升”这种计量单位又分“升”和“小升”,其中一升米大概是500克,一小升米大概是100克。

同时此展馆也展示了稻米的脱壳、磨粉,以及打糕、粽子、过桥米线、竹筒饭、五彩香糯、重阳糕、元宵等传统的制作技术和制作手法,使您身临其境的体验到从种植到后续的农产品、小吃等整套的加工过程,您还可以亲自上手体验DIY的制作。